以下為節錄「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改善成果報告」
壹、前言
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自民國 92 年 8 月成立以來,做為非建制的校級研究中心,透過研究、教學、推廣與交流等形式運作,長期致力於推動創新與創造力之教學與研究,將創造力視為各領域人才之基礎能力與素養,以成為產官學跨域創新平臺為目標。
本中心於 112 年 9 月辦理自我評鑑,評鑑委員對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的貢獻表示肯定,認為本中心已成為全國最重要的創造力研究、教學、產業創新與創業研究中心之一。評鑑委員建議,本中心未來的中長期發展方向應聚焦於「跨域教學」與「跨域創新研究團隊」兩大主軸,並提供了具體的發展建議。根據這些建議,本中心在 113 年 4 月制定了自我評鑑改善計畫,並在 113 年持續努力以回應評鑑委員建議,本報告將這一年以來的改善成果歸納於以下四個項目回應:一、中心定位與發展計畫,二、中心組織運作,三、成果績效,四、其他項目。
貳、評鑑待改進事項暨改善成果
一、中心定位與發展計畫
本中心將擴大與深化創新與創造力研究的跨域合作,特別關注人工智慧對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影響,進一步在全校跨域的教研基礎上發展人文人工智慧(AI)的研究議題與課程開發。同時,本中心將持續推動跨領域教學創新與跨領域研究團隊的組織與發展,並以「跨界共生」作為自 111 年迄今的長期發展主軸。這一方向不僅延續了中心過去在跨域研究上的努力,也進一步深化了近年來在偏鄉教育和社會連結方面的耕耘,特別是「鹿樂平台」在支持偏鄉教育上的貢獻。在提升研究深度方面,本中心自 112 年起持續鼓勵研究員將教研創新成果轉化為深度研究,組成跨領域研究團隊,參與本校「高教深耕計畫」中的「臺灣人文社會跨界共生研究中心」。總之,本中心在中期發展上,學術研究聚焦於兩方面,首先是跨界共生計畫,期以知識解決臺灣社會重要人社議題,其次為AI跨域合作方向,期能結合教學、產業兩端,使產學獲得堅實互惠與成長。在教學方面,透過校內人文創新學程、創新與創造力學程培養具有洞察力與實踐力的人才,同時配合教育部數位人文計畫,形成教師社群,精進教學方法。在服務及跨校合作上,透過鹿樂計畫協助偏鄉發展國民教育、經由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計畫提供國教文化和藝術教學之數位資源、藉由大學通識計畫改善全國高教環境,並參與教育UAAT及KOOU聯盟計畫,探討藝術創造力的培育方式。下圖一為本中心目前發展概況圖:
二、中心組織運作
本中心依組織辦法與實務運作情形,發展成下列架構。下圖二為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近年組織架構圖:
三、成果績效
中心在成果績效方面,諮詢委員會肯定了本中心在推動跨域研究與教學創新方面的長期貢獻,特別是「鹿樂平台」在推動偏鄉教育和社會服務上的影響。此外,本中心積極推動人文社會科學與AI的結合,透過舉辦AI讀書會、工作坊及論壇,以促進跨領域及跨校的師生交流。在拓展跨國與跨校合作的研究連結方面,本中心參與多項國際合作計畫,特別是在永續教育領域。這些國際合作計畫,無論在永續教育還是跨文化研究方面,皆展現了本中心在國際學術領域的積極參與,並強化了本中心作為跨學科與跨國合作平台的領導地位。未來,本中心將進一步深化與業界、學界的合作,特別是在人文與AI結合的研究領域,協助校方制定大學在人工智慧時代的轉型策略,並計劃發佈人工智慧白皮書,提供校內相關政策的制定依據。
四、其他項目
本中心將持續協助校方規劃如何在AI發展的背景下進行大學的全面轉型,並透過制定人工智慧白皮書,確保學校能夠順應人工智慧技術變革,培養具備創造力與跨域能力的未來人才。
參、結語
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自成立以來,一直秉持推動創新與創造力教育及研究的使命,並致力於成為跨域創新的重要平台。在 113 年度的自我評鑑改善計畫中,中心依據 112 年評鑑委員的建議,進行了系統化的改進,並在中心定位、組織運作、成果績效、財務收支等方面及其他合作項目取得了顯著進展。特別是在跨領域的研究與教學合作、偏鄉教育的長期推廣,以及與AI技術的結合上,中心展現了強大的實踐力與社會影響力。透過跨國與跨校的合作,本中心深化了國際學術聯繫,尤其在永續教育與藝術實踐方面取得突破。未來,本中心將持續鞏固既有的成果,並積極探索新興領域與技術,進一步促進產學合作,培養具備跨域能力與創新思維的人才。展望未來,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將秉持初衷,致力於推動創新與創造力